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小时代的票房是多少(小时代的票房怎么样)

小时代的票房,小时代的票房是多少?

对寻常人而言,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学会低头的过程。

但对那些“天纵奇才”的人物来说,生活的本质可能更残酷一些。

尤其是那些名利场上,炮制出来的所谓天才和神童,尤其经不住岁月的审视和打磨。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跌下神坛、神话幻灭的故事。

韩寒和郭敬明,80后年少成名的“两驾马车”。

曾经一度是人们心之向往的“文学天才”和商场上的“天纵奇才”。

后来,他们在名利场上会师,当导演、拍烂片,各出奇招,只为挣得盆满钵满。

郭小四被湮没在“抄袭风波”,难再翻身。

当初不屑资本的韩寒,则在资本的裹挟中狠狠摔了一跤。

如今,他们的故事,无一例外都“烂尾”了。

人到中年,原形毕露,原来一个比一个荒唐。

“上海绝恋”,人各有志

当年许多人对韩寒的崇拜,不亚于周杰伦。

和韩寒一起成名的,还有“疼痛教主”郭敬明。

这两位80后“文学天才”的人生,出于命运巧合的安排,成为大众热议的对标人物。

早年比书籍的销量,后来比电影的票房。当然,还有人没安好心,磕着这对“上海绝恋”的CP。

表面上看,这两人几乎很少正面交锋,见了面也是你谈你的、我说我的。

可镜头之外,一系列隔空“见招拆招”,总给大家一种“谁也看不上谁”的感觉。

同样是80后中的“天才”,把韩寒和郭敬明放在一起看,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

韩寒接受采访,谈起郭敬明的作品,“我们男女有别”、“他的书写给城乡结合部的人看”,戏谑讽刺,划清界限。

另一头,郭敬明对韩寒也不客气。他甩出商业销量,用数据狠狠回击。

“韩寒的杂文没我公司的新人卖得好。”

世纪之交,两人都从新概念大赛一举成名。

起点一致,但他们的作品风格、人生价值、商业版图,都被逐渐放大成“人各有志”的区别。

年少成名,围城之困

郭敬明在二十多岁时,做了韩寒三十多岁才做的“事业”。

而韩寒打娘胎里,就有着郭敬明奋斗多年才换来的“身份认同感”。

所以说,他们两人早年间的交手,更像是天才少年版本的“围城”故事。

郭敬明老家在四川省自贡市。

当北上广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气派时,这座小城的马路上,还满是拉人的三轮车。

郭敬明和他的同学们读书勤奋,通过高考改变闭塞命运。

郭敬明的成绩不错,中学时保持在班级前几名。

十年寒窗,一朝改命,很多人成功了,这里头就有拿到上海大学通知书的郭敬明。

同时期,郭敬明还通过入选新概念作文大赛,前往上海参加决赛,并最终拿到一等奖。

一次次上海之行,带来的内心改变翻天覆地。

这里的繁华景象,与小镇形成落差,看得郭敬明狠狠刷新了三观。

大城市的“先进”,还在于年轻人的思想:不读书也可以成才。“带头人”名叫韩寒,是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冠军。

同样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两人,“待遇”却是天上地下。

策划比赛的《萌芽》杂志,时任主编赵长天公开赞赏韩寒的才情。

而对两夺新概念的郭敬明,赵主编却是:没印象。

彼时,郭敬明没有生存退路,他只能为自己的文字找寻发行商路。

几经周折,机会来了,对方是正寻找“韩寒第二”的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社看中郭敬明的《幻城》,但要求他短时间内改为长篇小说,赶上一个月后的北京图书订货会。

郭敬明顶着压力,成功挑战了这个极限任务。

别看他身形矮小,内在的野心却将同龄人远远甩下。

随后图书会上,出版社也是不遗余力做宣传,找曹文轩给书作序,凑齐老作家开讨论会点评。

人群中本不起眼的郭敬明,因此镀金镶钻,知名度大涨。

短短几个月,《幻城》大卖50万册,读者买不到书,只能借来手抄!

书籍大卖,好评如潮,郭敬明一鼓作气,事业节节高升。

开公司,自己签约新人,逐渐开启霸占作家富豪榜第一的巅峰记录。

再后来,小四豪宅有了,户口有了,奢侈品买到手软,终于在上海滩扬眉吐气。

上进少年扎根都市,对于郭敬明而言,背后是策划、编辑、配图一把抓。

以极快的速度出书,赚钱,包装作者,积累资本。

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韩寒,则显得有些“颓废”,他的步调不疾不徐。

先说韩寒糟糕的学业,他曾因七科不及格而留级。但韩寒不以为意,读书领域不行,大可去写书。

在他烧钱的赛车、电影等爱好,进入大众视野之前,韩寒不曾为物质所困扰。

老师担心他的未来,他用稿费就能养活自己。

更多时候,韩寒把时间花在了稳固自身“意见领袖”的形象上面。

当年,韩寒以“话题人物”的身份,登上电视采访,实则遭遇到了主持人、学者、知识青年等多方势力的联合“打压围剿”。

现场,学者教授郑重发言:“我认为韩寒现象把握得不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制服男生批评:“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虽然你很红,但你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太过分了。”

主持人也在一旁“递刀片”,揪着他的服装发型问,“头发是不是为了叛逆故意留的啊?”

如果说当时镜头前的韩寒,沉默拘谨,无心应战的话。那么进入博客时代,韩寒在网络上终于迎来大爆发。

他曾以一人之力,对传统作家开炮,甚至口出狂言,“巴金、茅盾文笔一般”。

他呛声前辈倚老卖老,“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

一场场博客论战,以白烨、陆天明等老牌文化人,相继成为韩寒的“嘴下败将”。

又被韩寒粉丝集体围剿,进而关闭博客告终。

韩寒“赢”了,可除了自己的粉丝,他把圈里的人几乎都给得罪光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激扬文字、频曝金句的韩寒,也落下了不少口实。

其中最荒唐的,便是他扭曲的婚姻观。

名利场上,胜利会师

“小城少年”郭敬明,拼尽全力得到世界认同。大城市的韩寒,针砭时弊为遗世独立。

世间的事,有时候就是这么戏谑。

韩寒抗拒的主流人际圈,恰恰是郭敬明想方设法要融入的集体。

迎合市场的郭敬明,在商业跑道上遥遥领先,树立个人品牌,早早完成从作家到老板的身份转变。

观一时胜负,郭敬明拿书籍销量较劲韩寒,不是没有底气。

当内地电影市场初启风口,第一批吃到红利的人里头,就有郭敬明。

他迅速对接资本市场,引领青春文学影视IP化潮流。

四部《小时代》票房累计20亿,一本万利。

2010年前,韩寒表现得与“名利”隔绝,文字中都是对物质的不屑与排斥。

可这一年,韩寒结婚生子。

原本寄予厚望的《独唱团》成为绝唱,团队解散、公司倒闭。

停刊原因众说纷纭,除了大家猜测的外界压力,也有资金周转问题。

执行主编马一木透露,当时杂志没有广告收入,又碰上韩寒的严苛标准。

本来第一期封面印好了,但后来不满意封面,韩寒就要求全部回厂重做,一下子用掉80万。

生活柴米油盐所需,事业理想撞上南墙,韩寒被迫面临转型,与“作家”身份挥手告别。

在郭敬明之后,韩寒摸索着踏入电影圈。

出师不利,剧本《他的国》被毙。

韩寒作品改编,孙渤涵执导的《一座城池》票房惨淡。

迟到的导演韩寒,无论作品内容还是执导风格,都与外界期望格格不入。

如果换成郭敬明,他早已将价值最大化。

华丽的架空情景,站成一排的人气演员,这些元素都能转化成好看的票房数据,为他积累下一场造梦的资本。

韩寒迎合市场的脚步走得犹豫,又有些畏首畏尾。

拍《后会无期》时,他仍坚持用新人演员,打算远赴西部实景拍摄。

结果,被制片人方励苦心劝说,得让观众和影院都开心,才最后勉强改了主意。

时间会改变很多事,也包括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处世原则。

自当了电影导演,从单打独斗进入社会协作体系,在预算成本,票房成绩的利益上摔过跟头后,韩寒很快就学会了“低头”。

曾经的韩寒,擅长调动读者情绪,现在的韩寒,追求与世无争。

《后会无期》上映,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发文批评,标题称“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以为骂战开启?韩寒表示不做回应。

吵架的情绪宣泄已不重要,还不如多做宣传,让观众掏钱进电影院。

韩寒不回击,也不主动进攻。

当他看别人拍的电影,情不自禁想要开喷,突然想到里头有认识的朋友,“算了,忍忍吧。”

二十年前,韩寒的粉丝是否料想到,他们眼中特立独行的偶像,未来有一天会成为“社交达人”。

注重人脉关系的确好处颇丰,电影上映有排片,有宣传。

还有朴树、阿信、痛仰乐队等顶级阵容的歌手,花式献唱主题曲。

“老板”韩寒,他成立的亭东影业,有不少巨头大佬为其投资撑腰。

再看曾与韩寒上演骂战的陆天明,他儿子陆川如今与韩寒在饭局上觥筹交错,相谈甚欢。

人不轻狂枉少年。曾经,韩寒狂放对抗规则,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

但或许,恰恰是因为这份“真性情”,让韩寒能够在多年后收获人缘。

从《后会无期》到《飞驰人生》,韩寒处事姿态的改变,连同他作品所传达的理想与破灭,人生跌落到重启,收割了无数观众的共鸣。

韩寒其实还是当年的韩寒,只是他稳重了、收敛了,成了一个顾全大局、隐藏理想的中年人。

资本宠儿,频频爆雷

看郭敬明的人设和作品,不说全然虚假,可过了二十年,仍在铺设虚幻奢靡,爱情忧伤的青春PPT美梦。

但凡有点生活经验的人,看了都要摇头。娱乐圈也不乏直言批评他的人。

主持人金星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雷剧”了,“拍电影就是越烂越拍,越拍越烂!”

张纪中更是一针见血,将《小时代》形容是“精神麻醉品”。

一年又一年被骂,被炮轰,郭敬明怕了吗?

没有,他始终高傲自信,高票房仍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他以为赚钱胜过道德,胜过名声。

但郭敬明没想到,将商业规则摸透的他,有一天会节节败退,输掉城池,而且是被“过去自负膨胀的自己”所击溃。

郭敬明新作《晴雅集》上映前,编剧行业集体发声,联合抵制有抄袭前科的于正和郭敬明。

汪海林表示,两人早已被编剧行业开除,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在追捧他们。

抵制一出,主流媒体下场点赞,暗示故事结局。

就在《晴雅集》上映十天后,排片突然消失。昔日票房神话,一夜之间跌落神坛。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003年,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指抄袭庄羽《圈里圈外》。

事发之后,郭敬明否认,春风文艺出版社发文《在名气和名誉之间》,回击庄羽的炒作。

一些郭敬明粉丝战斗力更强,为了护主上演网络谩骂。

隔空论战持续了很久,但谁是谁非,明眼人看得很清楚。

路金波曾找到郭敬明,劝他与庄羽和解,和解方式都谈好了,在书封面上提一下庄羽名字,感谢对方提供参考帮助,大家就当这事儿过去了。

这看起来不难的条件,郭敬明一开始点头同意,可过后又反悔,面子大于天。

于是,庄羽与郭敬明对簿公堂。

事发两年后,郭敬明收到判决书,抄袭成立,赔偿精神损失,并且登报公开道歉。

面对板上钉钉的法院判决,郭敬明怕了吗?还是没有。

郭敬明放话:愿意赔款,刊登道歉信不可能!

这荒唐的“耍赖举动”,再次刷新大家的认知。

玩世不恭的王朔谈起这件事,情绪格外激动:“这行为对我们来说算是入室盗窃,判他道歉也不道歉。”

曾经年少不可一世,郭敬明以为“利益”话语权最大,创造更多价值,就会有“贵人”冲他的价值而来。

有人助他进作协,有人助他开公司,分分钟赚得盆满钵满。

或许是亡羊补牢,哪怕这“补救”晚了整整15年。

人到中年,跌下神坛

轰轰烈烈的抵制风波下,2020年末,郭敬明发微博,就当年“抄袭事件”公开道歉。

广大网友见证,天道轮回,出来混终究还是要还的!

这些年,郭敬明用物质成功包装了自己,实则踩着红线扶摇直上。

所谓种瓜得瓜,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今,蜕变成商人的韩寒,比兜售奢华、贩卖虚荣的郭小四要强上那么一大截。

但他的“少年故事”,也讲不下去了。

新电影《四海》票房扑街,3亿投资打水漂,亏了个底朝天,

不见昔日尖锐犀利,想用“难得糊涂”,换来皆大欢喜。

这是韩寒在经历锤炼之后的真实写照。

当年的天才少年,都说过很多的大道理,可他们的起伏沉落,让人更说之不尽。

郭敬明与韩寒虽说处处不同,谁也不想与谁过多对比瓜葛。可逃不开时代变化,在他们身上的深深烙印,如影随形。

小时代的票房怎么样.jpg” />

与小时代的票房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