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燃情岁月影评 豆瓣(燃情岁月影评观后感)

燃情岁月影评,燃情岁月影评 豆瓣?

1994年是世界电影史的奇迹,在这一年中产生了诸多的伟大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燃情岁月》、《低俗小说》、《霸王别姬》等等。

而在这些经典电影之中最能拨动我心弦的,不是当年的奥斯卡之作《阿甘正传》,也不是那部在多年以后高居无数影单榜首的《肖申克的救赎》,而是那部看似不起眼的西部传奇《燃情岁月》。

这部电影当年虽然在第67届奥斯卡上仅仅只是获得了一个最佳摄影的奖项,但是多年以后凭借着自身富有深意的剧情和人文主义关怀,它不断引起评论界的广泛热议,也逐渐形成近乎两极的评价。

赞扬是它的人,说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一部带有浓厚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多愁善感的凄美爱情电影,实际上却以小见大,透过一个白人家庭和印第安智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近乎一个世纪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厌恶这部电影的人则说,电影的故事情节俗套而没有新意,人物感情脱离现实,整部电影杂糅而又做作。

特别是电影当初在美国上映时的遭遇,实在是令人痛惜。

不仅各大媒体和评论家给了这部充满浪漫和人文主义情怀的影片以较低的评价,而且就连很多普通观众都觉得这部电影的人物感情发展过于俗套和虚伪。

糟糕的评论导致这部电影即使后来获得奥斯卡的最佳摄影,也无法改变商业收益较低的现实。

但多年以后,当我首次看到这部电影,便深深为电影中三兄弟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共同爱上一个女人兄弟的痛苦与无奈所吸引,一直沉浸在电影中那个神秘而自由的世界无法自拔。

兄弟、父子、恋人三种关系间此起彼伏、纠葛不断的感情线索,美的无话可说的构图以及动人的音乐共同成就了这段荡气回肠的西部岁月。

最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叙事技巧和构图创意上的前瞻性,使电影的结构构图和叙事技巧即便是放在现在也丝毫不会显得落伍。

电影中的每一幅图景都好似一幅可凝固的油画,带着一种被自由和狂野浸染了的洛可可风格。

而影片高潮处所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则毫无违和感的将三条情节线完整清晰的展示在同一组镜头画面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做法将导演所要表达的爱情、亲情、仇恨、嫉妒、悲伤等多种情感在同一刻全都如烈火般燃烧并升华在观众面前。

作为影片第一男主的崔思汀,他在亲情、爱情、理性、自由中的挣扎,一方面展现出一个男孩的勇敢、执着与忧郁。另一方面也带给我们以心灵深处的触动和震撼。

从电影一开始他跃马驰骋出现在众人目前,并向苏珊投来充满深情的目光。观众就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放荡不羁却又充满真情的一面。

同时从他幼年与熊的意外遭遇,以及后来失去弟弟之后的内心抉择,我们又能体会到这个人物保持自我、追逐心灵自由的坚决。

什么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在崔思汀因为受不了灵魂深处的煎熬而选择出走以后,你就能看到这种灵魂所不能承受的重量有着怎样的威力。

很多人看到崔思汀出走这一片段的时候,会无法理解弟弟的死亡为什么会造成他如此之大的改变。

或许可以这样来看,在崔思汀的一生至始至终存在着两个面,一个是努力在亲情与爱情中维系着爱意并且甘于生活的人,而另一个则是他内心深处所追求的自由和野性。

挚爱的弟弟在自己眼前痛苦的死去,哥哥因为嫉妒与他反目成仇,苏珊更是用自杀来成就自己对他未果的爱情,父亲对他长久的等待等来的是苍老和瘫痪……就其一生的遭遇而言,崔思汀身上背负着太多的羁绊与不幸,正是这些悲剧因素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他努力在维系的那个甘于生活的形象,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无法平息自己的内心,最终完全听从于野性的呼唤。

正如片中的印第安智者“一刀”所形容和描述的那样,崔思汀的心中一直住着一头熊,当他自我放逐时,是因为这头熊在他的心中咆哮……

结尾,已然是耄耋之年的“一刀”为崔思汀充满传奇色彩却又平凡的一生做了总结:

“疼爱他的人均英年早逝,他是石头,他和他们对冲,不管他多希望去保护他们。他死于1963年9月,秋天,月圆之时,他最后露面的地方是在北方,那儿仍有许多待捕猎的动物。他的墓并没有记号,但没有关系,反正他常活在边缘之地,在今生和来世之间。”

影片中的崔思汀让我忆起了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所刻画的那个宁愿放弃看似光鲜亮丽的富庶生活,甘于在太平洋小岛作画终老的画家。

书中那段关于孤独的注解又何尝不是崔思汀的真实写照呢?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除了刻画细腻而生动的崔思汀,影片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都带着深深的同情。“今天带给你快乐的源泉,或许明天就会成为造成你痛苦的根源。”

正像泰戈尔曾经在自己的诗集中所写的那样,电影中的三兄弟、苏珊和老父亲,他们动人的悲情故事都是发自于彼此之间深厚而真挚的爱意。

在岁月的冲刷和积淀下,那跨越战争、家庭。年代的抗争与呐喊渐渐消退,留下的只是时间磨平了一切的痕迹。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是在不断遭遇不幸所带来的痛苦折磨之后,一众人物在故事结尾,在命运捉弄之后的变化与重生。

山缪尔作为年龄最小的弟弟,从小深受两个哥哥的喜爱。温文尔雅、书生意气的他使得苏珊在一开始就深深爱上了他。

书生意气、充满血性的他即便拥有了挚爱的妻子以及一个感情深厚的家庭仍然在电影开始不久,带着保卫祖国的志向奔赴战场,并使得两个哥哥不得不为了照看他而随同前往。

他的执意注定了他在电影中悲剧性的结尾。可以说山缪尔的死亡成为了整个故事真正开始的导火索,被为家庭后来的悲剧和分散做下了铺垫。如果山缪尔没有执意参战,或许他的未婚妻、父亲和两个哥哥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不幸和分隔。

苏珊的温柔、动容和美丽使得她在电影中一出场就成为了三兄弟的心中所属。但她真正所深爱的,不是她的未婚夫山缪尔,也不是深爱着她的大哥阿尔弗雷德,而是那个放荡不羁的崔斯汀。

崔思汀的突然离去和决绝,让苏珊最终放弃自己得出的誓言和期盼,最终选择了阿尔弗雷德。可是在看到崔斯汀归来并且有了妻儿、爱情和幸福的那一刻,她从心底里生发出一种爱而不得的悲伤和缺憾。

复杂而又纠结的心情让苏珊以至于在崔斯汀的妻子意外死亡后,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一般的人生。

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以后,常常发出她的到来就是一个错误的结论,然而在我看来,错的并不是她,而是令人难以预料的命运和时代变迁。

崔思汀在弟弟死后的归来又离去,是电影中的第二个转折点。

抛下已然许身于他的苏珊,独自去远方追寻心中的渴望,苏珊既惊讶于他的离去,同时又对他所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充满了同情。几年的时光,物是人非事事休这一名句用在崔思汀身上丝毫不为过。

电影最感人至深的一段剧情就在崔思汀归来并推开门的那一刻展开。

曾经纵横疆场的老父亲白发苍苍,患了痛风。面对自己最得意的儿子,此刻的他却说不出一句话,但他在胸前挂着的小黑板上写下了世间最温暖的词句“AM HAPPY”。父子情深说的一点儿也不为过。

阿尔弗雷德在千钧一发时的开枪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甚至超过电影中崔思汀的数次变化。作为大哥的阿尔弗雷德为了山缪尔的死,为了苏珊在电影之中,一直与崔思汀,甚至是自己的父亲闹得不可开交。

可这并不能使他改变自己对崔思汀和父亲深深的亲情纽带。

当他开出枪的那一刻,他向弟弟和父亲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心意——他仍然爱着弟弟,也仍然爱着自己的父亲。

同样,他也深深爱着那个心中一直求而不得,并最终选择离去的妻子苏珊,爱让他在电影之中一直充满执念,也是爱最终让他真正懂得了放下。

尽管故事剧情上显得俗套而又狭小,并且对两个母亲、苏珊以及伊丽莎白在故事中的表现显得局促而轻率,但本片依旧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它仍然能够激起你内心深处那汹涌不断的渴望。

最后,我想,用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句名句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会比较恰当。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相信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那么电影中那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溪、葱郁的山脉以及苍茫大地上席卷而过的骏马,伴随着洞箫和阵阵微风或许在某个不知名的夜晚,也能够激起你对自由和旷野的渴望。

燃情岁月影评观后感.jpg” />

与燃情岁月影评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