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能给一点关于“知人难,自知易”的辩论材料???
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教人修身做人。nbsp;1、“恭”、“宽”、“信”、“敏”、“惠”nbsp;从“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nbsp;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nbsp;“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nbsp;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nbsp;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nbsp;“恭则不悔”:所谓“恭”乃庄重恭敬,即你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你就不容易受到羞辱。“恭则不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情结。“恭则不侮”是避免伤害的艺术。在与人相处时,应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彼此之间的互不伤害。没有谁会拒绝或敌视一张诚挚、谦恭的笑脸。当然光有微笑还不够,如果微笑后面缺少了真诚,那就成了笑里藏刀、笑面虎了。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nbsp;“宽则得众”: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nbsp;“信则任焉”:所谓“信”乃诚实无欺。如果一个人踏实守信,别人就会喜欢与之交往,就容易得到他的信赖。“信”是美德,更是人格,而且是不朽的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nbsp;“敏则有功”:所谓“敏”乃智能,明达事理。如果一个人办事善用智能,知进知退,明轻重缓急之理,那么他就容易成功。nbsp;“惠则足以使人”:所谓“惠则足以使人”是说如果你知道给他人以好处,就有人心甘情愿的为你效劳。nbsp;●nbsp;“宽”的内涵品格。nbsp;○nbsp;忍让:“小不忍则乱大谋”。nbsp;◎nbsp;那第如何做到“宽”?就要具备对他人的忍让、包容、理解的品格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忍”乃“心上架着一把刀”,肯定不是什么快乐、轻松的事。nbsp;◎nbsp;因为生活总是有得有失,一味抓住小利就会失去大利;而为了得到大利,作为“得到的成本应该肯失去小利的。这个道理用于为人处世:如果你要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如果你要朋友就让你的朋友显得比你优越。当你处处压倒别人的时候,也就是你的人际关系要出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你的表现错了,而是你的生活理念错了。你存在的方式让他人感到是一种威胁,不舒服。因此,适当地把自己软弱的一面暴露给别人,是避免伤害的最好办法。nbsp;○nbsp;包容:人要有“江纳百川“的胸怀就是包容。nbsp;◎nbsp;“江纳百川,有容乃大;壁刃千尺,无欲则刚。”“无欲则刚”是一种“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精神境界。“刚”乃方正之意,并不一定脾气大。上等人有本领没脾气,中等人有本领有脾气,下等人没有本领脾气大。这里的“刚”是指本领无脾气的上等人而言的。nbsp;◎nbsp;“江纳百川,有容乃大”含意有二:nbsp;其一,宽厚博大。容百川于腹中,即中国人常说“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nbsp;其二,兼容并蓄。江纳百川,泥沙俱下,其中免不了藏污纳垢,而贵在兼容。一个人可以坚守自己的道德操行,但对他人要宽容、包容,更不可能要求别人与你遵守相同的人生价值观。nbsp;包容是一种美德,显示了一个人的度量、力量和自信。能容“伟大”,亦能容“卑微”;能容“高尚”,亦能容“平淡”。nbsp;◎nbsp;水至清无鱼,人至纯无友。nbsp;○nbsp;理解: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nbsp;◎nbsp;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利益冲突。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私利,但绝不能简单用自私来形容),因而处理问题的立场、方式方法和主导思想也就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往往又无明显的是非之别)。nbsp;◎nbsp;鲍管之交。nbsp;◎nbsp;相互理解的原则还包括利用人性来管理心灵。人皆趋利避害,希望别人赞扬,害怕别人指责。人性的表现是:做错事的人只会怪别人,而不会怪自己,我们自己也如此。因此,当你要批评人时要明白,批评就象家鸽,它总会回来的。当你准备批评、指责别人时,可能会由于为自己辩护的心态作
辩论 明德与博学哪个更重要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典出儒家经典之一《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具体释义如下:
“明德”,指知晓道理,懂得做事、为人的德性与德行。“至善”,意为完善自身品行、气节与操守,具有健全人格与社会积极认知能力。《周易》:“ 君子进德修业”。《论语·子路》:“不如乡人之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明德至善” 意为通过教育使学生知礼节,明事理,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向善,人格健康的人。
“博学”,指学问广博。笃行意为探求真理,注重实际,强调实践。《礼记·中庸》云,学习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笃行”指广博学习,深察慎思,学行并重,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努力提高实践水平与应用能力